516小说网www.516xs.com
唐穿团的美女们,当你们兴致勃勃地享受着宫斗宅斗的紧张刺激时,是不是最好也应该考虑一下退路的问题?俗话说,得意时找退路,失意才有出路,万一哪天您在掐架中暂时落败处于下风,需要事先准备一个退回去舔伤口以图东山再起的地方,哪里比较合适呢?
大概有不少人脑海里立刻闪过“武则天”“感业寺”“上香”“重逢”“小尼姑”“还俗”这几个关键词,顺理成章的,以下场景也就蹦了出来。
饱受折磨的白莲花妹子,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失望透顶了,在一个大雷雨之夜跑出家门,昏倒在当地的尼姑庵门外。醒来时,发现是被老尼姑救醒的,于是苦苦哀求老尼姑收自己为徒,要剃度出家(或者更理想的,“带发修行”)。老尼姑一番劝说不果,看这姑娘聪明心诚,于是答应了,给折腾完头发换一身衣服,庵里就算多了一口人,白天念经敲木鱼扫地吃斋饭,晚上见月伤心迎风流泪,等着男主角来拜佛时“偶遇”再续前缘······
您觉得这种遭遇就算是凄惨委屈跌入人生低谷了吗?想得太简单啦美女。
不信穿越过去试试吧。当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找到了当地的尼庵和主事老尼姑,向她提出拜师出家的请求时,只怕老师太的第一句话就是:
“请问檀越可有度牒否?”
“度牒?”恐怕穿越团的客人十个有九个要傻眼。这是什么?不是说好了到寺院里剃个光头、吃斋念佛就算出家遁入空门了吗?
度牒呢,说白了就是类似于现代的“出家许可证”,不是由寺庙僧尼颁发,而是掌握在当地官府手里,是俗世官府很重视的一项管理职能。想出家的人,必须先拿到这个许可证,才能去庙里拜师父请求剃度,您以为随便啥人剪剪头发就能摇身变成和尚师太了?
为什么官府要搞这么个许可证出来?呃,基本上这是俗世政权和宗教机构争夺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一个妥协结果。
您认为在古代社会里,寺庙道观这些宗教机构是什么性质的?单纯是给小清新们度假避世、调理身心、看星星、看月亮、思考人生、感悟世界的地方?太幼稚啦。您睁眼看看这些寺庙的模样,有名望的大寺院,要么在州城县城的繁华地段,要么在名山大川的风景区,往往都是院落重叠占地极广,此外还有大量附属的农田佃户甚至各种商铺产业。这些寺庙里的和尚尼姑,不结婚生娃繁衍人口也就罢了(古代官府跟现代不一样,都是鼓励生育希望人口越多越好),他们还不交税、不服役,就连依附于这些宗教场所的杂役百姓佃农等,往往也只向寺院里交税服役,而逃避对国家官府的赋役义务。
长此以往,宗教机构占有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有组织的大量聚集人口,还很容易对当地官府的治理构成挑战。历史上几次由中央朝廷发动的大规模“灭佛”运动,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世俗政权和宗教机构争斗一阵和谐一阵,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妥协,大致从南北朝开始,官府就用发放“度牒”的权力限制佛寺扩张,而大部分佛寺也认同了官府的这种权力,给俗世民众正式剃度前,都会要求他们去官府那边领一张许可证。如果无证出家,这叫“私度”,官府不承认这种僧尼的正式身份,各种好处一概没有,给人“私度”的寺院僧尼也容易惹麻烦。
那么“度牒”要去哪里申领?通过什么方式、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拿到?
长安朝廷管理这类事务的机构叫“祠部”,它是中央“三省六部”中的“尚书省——礼部”的一个下属部门,负责发放和管理全国僧尼道士的身份登记资料。理论上说,各地申请出家的人都应该先把个人资料逐级上报到中央朝廷祠部,由各级负责人审查合格以后批准,把度牒一级一级下发转到申请人手里。但实际上这种操作过于烦琐,可行性不高,所以一般都是祠部按各地的人口和寺院情况预先批准好度牒数量,弄一些类似于“空白盖章文件”之类的,直接下放到各地官府,由地方官掌握。批准谁出家,在文件上填好姓名日期,盖上地方官的官印,就是一份标准有效的“度牒”了。
至于向地方官申请度牒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还是理论上来说,要考察这个申请人是否家世清白、德行高尚、心诚意坚,还要求通过一定的文化素质考试,比如需能熟练背诵四部经文等,但实际上,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伸手,请拿钱来买!
出个家还要先交钱?那当然!上面已经说了,出家成功以后,就可以不再向国家交税服役,等于官府损失了一笔从你个人身上的应收资产,那么你当然要事先做出一定经济补偿。除非您是皇二代官二代,面子特别大,地位特别高,或者有其他的本事能让官府开后门给特殊待遇,否则购买“度牒”的这笔钱是免不了的。而且“交钱买许可证”也是全社会通行的规则,明码标价,现钱交易,童叟无欺,您没什么可抱怨的。
您问一份度牒卖多少钱?这个根据时间、地点和申请人身份不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不便宜,平民百姓要买一份并不容易。唐中宗年间,一个杀生的屠夫想买份度牒出家赎罪,得交三万钱;敦煌吐鲁番地区被吐蕃占领时一份度牒曾经可以换一头牛加一头驴;晚唐时候江南某地曾经为了敛财而大量滥卖度牒,也是“人纳二缗”,一份两千钱左右。
知道了“度牒”的存在,您就可以事先做准备了,在自己得意得势的时候,先找人出钱买一份这东西存着,准备万一有不测时可以直接拿来用。如果工作做得到位,最好能买到“空白度牒”,就是不填名字日期的那种,这玩意儿非常值钱,将来自己用不着,转卖出去也能赚一笔。
托了人,出了钱,您拿到手里的度牒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是承平时代由中央官署祠部下发的正规行货,那么应该是背面都很精美的绫绢卷轴,用匣子袋子盛放着。您抽出卷轴来展开看,布面上写着类似如下的文字:
敕××州×××县府牒
××乡(这里填您穿越上身的那妹子的父亲的姓名,如:百姓唐九九秀才唐九九。)
女(这里填您自己的名字,如:阿穿。)
年(这里填您出家时的年龄数字,如:十八。)
牒得前件人状称,有女(阿穿),生之乐善,闻佛声而五体俱欢,长慕幽宗,听梵响而六情顿喜。(这两句也可以换别的文词,如“姿容顺丽,窈窕柔仪,思慕空门,如蜂念蜜”,总之是说出家人跟佛祖有缘。)
今为(这里填允许出家的事由,如:“先皇忌日为国荐福”等),广会斋筵,既愿出家,任从剃削者,故牒。
×××年×月×日牒
(批准出家的官员在这里签职务姓名,如: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曹示。)
一堆文字后面再盖几个官印,大致是负责的部门逐级层层盖印以示批准有效。这么值钱的许可证,您看完了就收好吧,有需要时拿出来跑进寺里去求和尚尼姑们剃度收容,没准儿能救命呢。
对一般的百姓来说,买到空白度牒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更常见的是好不容易凑钱买了普通的度牒,让办事小吏给填好姓名日期,连在哪个寺庙出家都不能自己选择,而是由官府根据目前情况统筹安排,哪个寺院缺人就把新度出家人分配到哪个寺院。事实上,单独给一个出家人批准发放度牒的事也不多见,官府一般都是选择寺庙做大法事大斋会传戒的日子,提前公布,一次性发放(出售)一批度牒,然后这批出家人就在法事斋会上一起剃度受戒了。
很好,当您手持度牒,再次跑进尼姑庵里去找老尼姑拜师求出家,她验证度牒无误,就可以为您落发了吗?还早着呢。
无论是男人想削发为僧,还是女子想落发为尼,都还要符合一定的先决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必须是一个能够自主的自由人。父母健在的要征求父母同意,官员要先辞职,奴仆要被主人放免为良人,已婚的要离婚,信过其他宗教的要坚决划清界限等。
2。必须是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健康人。有外表残疾、严重传染病、精神病和被阉的人不能出家。
3。犯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修为很高的大德高僧)、破和合僧(破坏僧众团结)、对佛祖大不敬这五种重罪的不能出家。
问清楚您符合以上条件,又再三确认您真的一心一意要出家,甘愿此后一辈子都过光头僧服的清苦生活,老尼姑就可以······举行仪式给你剃度了?才不是,她会先让您准备合乎规格的僧衣、僧鞋、僧帽、托钵、拜具、佛经等一大堆东西,另外还要再——交钱!
您问什么还要交钱?买度牒的时候不是已经出了一次血了吗?对呀对呀,那笔钱是交给俗世官府的,作为以后你不再给朝廷交税的补偿,而这一笔“戒金”或称“攒单银”是交给寺院的,以后这里要为您提供住宿和饭食,提前先收一点预付金有什么不妥?同时这还是考察您皈依佛门之心诚与不诚、坚与不坚的重要方法,连阿堵物都不肯舍弃些,还出什么家呀。
“戒金”交多少才够?这也是变动很大的一件事,家里有钱就多交,家里穷些就少交,实在没钱还可以交粮食、布匹代替,穷到啥都没有的请出门右转去丐帮谢谢······呃,倒可以提供一个勤工俭戒的办法,您可以在受戒剃度之前先住寺里一阵,每天起早贪黑地挑水、种地、清扫佛堂,干种种又苦又累又脏的活,能坚持几个月的话,“戒金”可以给您打对折半价收讫,想全免是基本不可能的。
这样一边干活一边凑物资,到了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的传戒大会(也就是上面度牒里所说的“广会斋筵”)的时候,经过庙里的老师父、师太们考察,认为您表现良好,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终于准备给您和一起出家的同伴剃度传戒了。
《唐朝定居指南百度》师太请您出示剃度许可证和尼姑职业资格证书佛教(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