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小说网www.516xs.com
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在人生最后时刻,终于揭开面纱,露出本来面目。刘裕要改朝换代,终结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历史。这位赌徒无赖出身的军官用一柄长刀开创了一个皇朝,南朝的纪年随着他走上辉煌灿烂的宝座开始计数。有得有失,他所失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中,而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壹弃关中
晋军北伐震动天下,北方各国都在猜测刘裕的下一步行动。最紧张的,莫过于西北三个国家,北凉、西秦和匈奴夏国。因为他们国力太弱,不像北魏那样有恃无恐。
北凉和西秦先后派使者向东晋称臣,我老实听话,你总不能先打我吧!西秦属于游牧民族,是个无赖。西秦王乞伏炽磐态度明确,无非想从北伐战争中分一杯羹,并且开始行动,夺取后秦西北边疆几个州郡。
北凉几乎拥有甘肃全境,由好几个大城市组成,不可能像西秦那样四处游荡。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狡猾老道,嘴里叫嚷着配合北伐,其实按兵不动,内心不希望后秦灭亡。他知道一旦汉人大英雄刘裕得到关中,汉人凭空增长百年志气,凉州地区匈奴族政权就会受到威胁。当刘裕灭后秦的消息传到姑臧,沮渠蒙逊十分愤怒。心情正烦躁,汉人刘祥衣冠楚楚进宫奏事,沮渠蒙逊一反常态,暴跳如雷道:“你听说刘裕进关,就敢穿得如此漂亮!”喝令拖出去斩首。
赫连勃勃也不知所措,但他手底下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叫王买德。我们习惯把为好人出谋划策的人叫做智囊,替坏人出主意想办法的人叫做狗头军师。你不能否认狗头军师的厉害,比如三国董卓手下的李儒。
王买德告诉赫连勃勃,不要害怕刘裕,因为刘裕根本不会留在关中,他老了。赫连勃勃恨不得把王买德的脑袋拧下来。人老了和打仗没有关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真正的英雄从不服老。
王买德冷笑着,刘裕当然不服老,但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做,他要做皇帝,做江南人的皇帝。刘裕五十有四,能有几年活头?最多再活十年,用这十年的时间冒险去和北方铁骑作战,不如回江南稳稳当当做皇帝。继续北伐,或许他会统一中国,可皇帝的宝座这一辈子他是摸不到了。所以,王买德龇着一口黄牙说道:“关中是我们的,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
说同样话的人,还有北魏大臣崔浩。他一脸平静,向北魏皇帝品评着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天下似乎只有这两个人看透了刘裕的心。但是,刘裕此时并没有像他们预料的那样准备回师江南,而是向着河北磨刀霍霍。
有关刘裕下一步的军事动向,《宋书》和《资治通鉴》有分歧,《宋书》称刘裕有意经略赵魏,《资治通鉴》认为他想攻打西北。
司马光先生过于看重赫连勃勃和沮渠蒙逊的力量,认为刘裕不可能在关中和西北地区存在敌人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北魏的战争。沮渠蒙逊自保不暇,何敢侵入关中,况且陇西尚有西秦。只要刘裕继续征战北方,依照赫连勃勃欺软怕硬的个性,他是不会进攻关中的。司马光生活的北宋受尽西夏的气,以为刘裕像宋仁宗、宋英宗呢!
刘裕是不折不扣的名将,十足的冒险家,宋书记载无误,他的目标很明确,攻打北魏。伐魏是北伐一揽子计划中的一项。魏国是北方强国,同北魏打仗,必须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刘裕提出迁都的设想,只有迁都才能做到这一点。
迁都决策得到北伐将领们拥护,但很快被否决掉。王仲德的一席话使继续北伐打了折扣,他说:“不寻常的事,不是常人所能接受。一旦迁都,必然引起举国惊骇骚动。如今军队在外作战已久,士有归心,迁都之计,不可讨论。”士有归心只是托词,王仲德的第一句话才是关键所在。迁都大事,东晋百姓一时难以接受。高门士族在江南经营近百年,怎么可能放弃江东地区的既得利益?
回到洛阳,势必与中原豪强发生冲突。现在的汉人已没有司马睿最初渡江时,“寄人国土,心常怀惭”的感觉了。高门望族已经以国人自居,再回到北方又成客人。洛阳隔河与胡族相望,习惯于风流唱咏的江左衣冠哪有胆量到中原来与胡马悍客一决高下。右长史郑鲜之的话代表了江南士族对继续北伐的看法,他写信给刘裕说:“江南士庶,引领以望殿下之返旆。”
高门士族不赞同将战争继续下去,江南大后方存在危险。刘裕与高门士族关系不融洽。门阀士族并非真心拥戴,陈郡谢氏和高平郗氏明确支持过刘毅。没有高门士族支持,统治很难巩固。
刘裕出身寒门,掌权后,颇慕风流,极力往名士堆里靠,常与名士们一起高谈阔论。纵然如此,士族们虚情假意的多,看不起他的大有人在。高门士族的态度,刘裕不能不考虑。恰恰在这个时候,留守京都建康的刘穆之病死了。
刘穆之是刘裕第一得意之人。二人为布衣之交,换命京口。刘裕倚之为心腹,每次出征,国中之事,事无大小全部交给他处理。北伐前,任命刘穆之为尚书右仆射,总管朝政。
死讯传到关中,刘裕震惊悲痛,一连几天不胜哀婉。悲痛为刘穆之,震惊却是为自己。史书中称“(刘裕)以根本无托,乃决意东还”,这句话突出表明刘裕对建康官员们的不信任。
到底出于什么心思让刘裕对所有的人充满警惕,因刘裕心里有个天大阴谋。王买德和崔浩猜得不错,刘裕要做皇帝,要改朝换代,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八王之乱后,北方朝代更替频繁,五胡十六国,做皇帝的不计其数,南方却一直都维系着司马氏正统。想称帝的王敦下场凄凉,桓温至死不敢明明白白告诉世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胆大妄为的桓玄身死国灭。刘裕出身庶族,想登上万万人之上的位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绝无可能。北伐是争取民心人望的捷径。刘裕每次俘虏敌国君主总是送到京都建康闹市口砍头,无非炫耀赫赫武功。
刘裕心机深沉,做事隐秘,善于伪装,甚至对无话不谈的刘穆之也没透露过一丝口风。刘穆之的死和洞察出刘裕心思有很大关系。当晋军收复洛阳,刘裕派人回到建康,委婉地向朝廷请求加授九锡。这是明显信号,刘穆之如梦初醒,由是“愧惧发病”。
惧怕从何而来?刘穆之本是刘裕心腹,纵使刘裕称帝,他是实实在在的开国功臣。但他感到有愧,对不住刘裕。作为留守大臣,心腹要员,竟然没有想到趁北伐大胜之机给主子荣耀,要等主子张口说话。想起与刘裕关系之密,对他还有防备,不肯直言,因此刘穆之思想压力加大,思虑重重,患了重病。
刘穆之的死改变了刘裕的想法,不再北伐,决计东归。刘裕东归后不久,赫连勃勃占领关中。对于关中的得而复失,许多人将其归结为刘裕称帝野心。这种说法不全面,不足以解释刘渊左国城起兵以来持续一百多年汉人与胡人复杂的民族矛盾,不足以说明江南与关中人民的微妙心理。
从前秦帝国开始,关中人民习惯做主人。刘裕与关中百姓有过一段对话,对话清晰表明了关中人的看法。
当得知刘裕东还的消息后,三秦父老痛哭流涕地来到大营门前劝阻:“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刘公家的坟墓,咸阳宫殿是刘公家的室宅,您放弃它们想去哪里!”刘裕为之感伤,劝慰道:“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谢诸君怀念故国之志,今留下次子与文武贤才共镇此境,希望你们和好共处。”
关中人明白告诉刘裕,关中是你的家,你哪里也别去!
北伐胜利,刘裕抢占许多地盘,有了与高门望族对抗的威望和力量。可关中毕竟是虎狼之地,百余年来,民族杂居。刘裕虽自诩汉室宗亲,也绝不可能放弃江南之地,来此三面受敌之所。刘裕斩杀姚氏,以大汉民族英雄自居,实际自绝于胡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南朝始终未能收复北方的原因之一。
关中人民请刘裕效仿汉高祖刘邦,放弃故乡,定都长安,那么关中豪杰百姓定当与刘裕一条心。想当年,刘邦凭什么打败项羽,还不是依靠关中的人力和财富。
刘裕放弃关中,抛弃关中人民,关中人民自然会抛弃刘裕,甚至不惜把匈奴狼引进来。大军一撤,关中处境危险,刘裕心中有数,他要安抚北方的那个匈奴美男子。
贰髑髅台
刘裕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信,派使者交给赫连勃勃,约为兄弟。赫连勃勃这下子相信了王买德的话,刘裕要撤军了。人与人之间常常忽悠的,开玩笑的,搞竞争的,领导人之间也是如此。既然你刘裕忽悠我,来而不往非礼也。赫连勃勃预先让大臣写好回信,拟好词,自己背下来,再当着晋使的面,口授大臣照写。
有才干的领导人出口成章,演讲脱稿,不擅长口才的人,只能捧着稿子照着读,还时常念出错别字。赫连勃勃是个好面子的人,生怕别人瞧不起。于是,赫连勃勃作弊,反正吹牛不上税,他把晋使忽悠了,也把刘裕忽悠了。刘裕看过信后,感叹此人才华出众,叹息说:“我不如他啊!”
刘裕前脚刚走,西北狼后脚闯入长安。赫连勃勃兵分三路对关中晋军实施战略包围:赫连璝为前锋,率领骑兵两万直取长安,自己总领大军随后进发;赫连昌进兵潼关;王买德南断青泥之路。
留守关中的将领们在关键当口发生内讧。晋军主帅是刘裕二公子刘义真,年仅十二岁。十二岁对于慕容鲜卑人来说,不能算小孩,后燕皇帝慕容垂十二岁时,已经驰马纵横在高句丽王朝的崇山峻岭中。可人家是鲜卑人,走马鲜卑儿,从小沉浸于骑射和游猎中。江南人做不到,更何况王孙子弟。
照理说,关中何等重要,怎么能让一个小娃娃管着,因为刘裕猜忌心极重,不放心将领们,关中可是成就王霸之业的好地方。刘义真喜欢文学,不喜欢武功,对于军事啥也不懂。刘裕回江南之时,亲自拉着刘义真的手交给长史王修,希望王修尽力辅佐。
《南北朝那些事儿·刘裕拓跋卷》第十六章 最大的奸雄(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